当前位置: 主页 > 建站知识 > 电商平台

解放军理工大学不断创新成科技强军生力军

发布时间:2024-08-11 10:02   浏览次数:次   作者:6kYzQ!yIEmp_M6UkZ

  院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,使命光荣、责任重大。特别是近几年来,全军院校牢记胡主席的重托,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,大胆探索,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“生态环境”、激励机制,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。创新人才不断涌现,创新成果连年攀升,成为科技强军的一支生力军。

  在解放军理工大学,有这样一组数据引起了记者的关注:先后承担国家和军队重大科技专项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项目1300余项,获国家、军队科技奖励470余项,学员获国内外创新竞赛大奖190多项……

  谈起这些变化,校长张亚非深有感触:只有大力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的“生态环境”,才会人才辈出,硕果不断。

  建设“生态氧吧”,烧旺创新之火

  大学组建之初,一名大专生学员将一份填补国内空白的实验报告,交到了教员的手里,并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做实验。

  学员不好好坐在课堂上听课,搞什么科研?有人认为这是不务正业、瞎闹腾,有人认为现在的学员有“想法”。

  究竟是对是错,校领导没有急于下结论,他们在调查中发现,有创新“冲动”的学员不只是个别。校党委感到,学员是军队的未来,他们有这样或那样的想法与“冲动”,应该是件好事,应该得到保护,他们的创新之火越旺,军队现代化建设就大有希望。

  不久,一个培养创新型人才的“新框架”如期出台。

  在课堂上“吸氧”。他们将创新能力、创新素质、创新思维等纳入人才培养总体方案,及时把新技术、新理论、新成果编成专著教材,进入课堂教学,积极组织“卓越杯”学员科技创新竞赛、程序设计大赛、“小制作、小发明、小论文”竞赛,举办“本科生科学报告会”,使创新教育在学员中全面铺开。

网络科技职业人物PSD分层素材

  在实践中“吸氧”。与部队、科研院所开展联合育人,建立了57个实习基地,要求学员结合部队实际设置毕业课题。

  在竞争中“吸氧”。制定《学历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》、《大学生竞赛组织实施办法》等;筹措专项基金用于学员创新活动,开放全校各类实验室,鼓励学员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、电子设计、机械创新设计等国际国内大赛,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与动力。

网络科技蓝色背景图片

  为创新火花“输氧”,创新之火越烧越旺。如今,学员跑步测试戴上了自行研制的多功能计时器,站岗执勤用上了自行研制的多功能岗哨台灯,一项又一项学员创新成果融入他们的工作生活,进入教员的科研课题,应用到部队训练。据统计,近年来,全校学员在国际数学建模竞赛、力学竞赛、机械设计等国际国内创新大赛中,共获奖190多个,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。

  拓展“生态空间”,注入创新活力

  几年前,一名教员提出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议的申请,结果等手续办全了,会议也结束了。

  此事看似不大,但影响不小。

  校党委举一反三,从创新人才的成长需求入手,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条件、提供方便,不断拓展“生态空间”。

  搭建国际交流平台。与美国西点军校、韩国陆军军官学校等多所外军名校开展合作,积极组织大学专家团、学员团分赴美、英、法、俄、澳、韩、土、印、巴等国访问,派遣军官赴外执行扫雷技术培训、交装培训、国际维和,以及担任军事观察员等任务;多次接待外军国防部长等高层访问团、军事训练考察团、驻华武官团,举办“国际学员周”活动,为他们了解国际前沿领域提供平台。

  浓厚学术创新氛围。先后资助123人次赴美、日、英、澳等27个国家(地区)参加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,邀请国内30多位院士和国外知名专家来校作学术讲座,承办20多次全国、全军性学术会议。

  建立科研协作机制。与南京军区、北京军区、沈阳军区和军地高校、科研单位建立了稳定的联合办学、科研协作机制,组织270余人科研骨干深入部队代职找课题,多项成果被推广应用。

  创新空间不断扩大,创新成果周期缩短。以往不少研究生学位论文往往需要花费半年多的时间,如今他们只要两三个月便能完成,并有多篇被评为全国、全军优秀学位论文。

  用好“生态资源”,形成良性循环

  大学政委宋方敏不止一次在议教会上这样说,创新的核心是“新”,关键在于“创”。创新离不开实践,更离不开多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,只有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,创新型人才培养才能形成良性循环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
 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,理工大学把学科环境、人才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载体和平台,整合有效资源,做到队伍建设上水平,人才培养不断线。

  整合学科资源。以综合化学科专业环境为平台,结合“2110工程”建设,围绕“国内领先、国际知名”办学目标,依托近30个全军性研究中心,将原有24个合训专业合并重组为14个合训新专业,形成了军事通信、指挥信息工程、军事防护工程、作战工程保障、大气海洋与空间环境综合化学科新体系,并推出了军事、政治与人文社科等48门综合课程和17门国家军队级精品课程。

  用好人才资源。制定《人才队伍建设五年规划》、《关于加强新型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》等,将“名师工程”调整为“梯队工程”,形成以院士、首席教授领军,以学科和学术方向带头人为中坚,以教学科研骨干为基础,能够站在学科前沿、教学水平高、科研攻关能力强的科技干部队伍。

地球网络商务科技背景图片

  完善基础资源。开发引进网络课程65门,新建多媒体教室224个,虚拟实验室14个,建成了10万亿次模拟计算平台;改建扩建了满足“一人一组”要求的大学物理实验室、电子基础实验室、语言实验室等6类基础和专业基础实验室,实现了校园网“万兆核心互联、千兆园区汇聚、百兆桌面接入”,全校馆藏纸质图书和数字图书突破“双百万”种。

  为创新型人才营造良好的“生态环境”,使人才队伍建设形成良性循环。该校涌现了国家和军队教学名师25名、军队育才奖获得者220余人、优秀中青年专家33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型学科带头人,一批国家和军队重大研究项目落户该校。

  责编:李永超